close

浦東開發開放,作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是我國20年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構想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高瞻遠矚,使浦東大地發生瞭世紀人矚目的巨變。

根據“法規先行”的開發思路,浦東開發以來,上海市人大和市政府已在浦東新區先後頒佈瞭20項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和法規;上海市人大還頒佈瞭《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條例》《外高橋保稅區條例》;浦東新區也在規劃管理、土地管理、項目審批、征地吸勞、外來人口管理等方面制定瞭26個暫行規定和辦法,發佈瞭保護知識產權的白皮書,並成立瞭全國第一傢知識產權保護法庭,引進並建立瞭國際律師事務所、國際會計事務所、國際公證等法律保障機構,基本上使經濟運作有章、有序地進行,受到進區中外資企業的普遍歡迎。

3.在“建設什麼樣的浦東”問題上,形成瞭“浦東開發是社會的全面開發”的工作思路。浦東開發建設要避免重蹈不少新興發展中國傢“經濟有增長、社會無發展”的覆轍,就必須保持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協調平衡。鄧小平同志也要求浦東“一個方面你們要講綜合國力,第二個方面就是精神文明”,都要做標兵。據此,我們形成瞭“浦東開發不僅是項目開發、產業開發,而且是社會開發,是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的開發思路。

第一,它經過瞭黨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深思熟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對重振上海國際大都市雄風的多種發展方案進行研究,1984年正式確定瞭“東進”戰略,即開發浦東的基本構想。此後,上海幾屆領導班子經過數年的醞釀論證,對這一決策立意幾經深化,從最初著眼於疏解浦西的人口密度和中心區工業的東遷,發展到在浦東建設現代化新區,提升到開發浦東再造“上海經濟中心功能和對內對外樞紐的功能”。中央對上海市委、市政府開發浦東的構想十分重視,先後兩次委派國務院領導帶領有關部委的負責同志來浦東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江澤民總書記與李鵬總理分別主持政治局會議和國務院會議,對浦東開發開放若幹問題逐個研究。黨中央、國務院相繼把浦東開發定位於“中國今後十年開發開放的重點”“帶動長江流域經濟起飛的龍頭”“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從而使浦東開發的決策由地方構想上升為國傢戰略。

浦東開發以來,新區不僅積極實施國傢整體推進的改革部署,而且大膽探索具有浦東特色的綜合改革新路。在政府層面:浦東新區在全國率先建立瞭“小政府”管理模式,較之傳統的政府模式,機構減少瞭三分之二,人員減少瞭三分之一,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不設置傳統模式下的行業產業主管局,由此轉變政府的職能,分離瞭政府與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使政府能集中精力地搞好宏觀決策和管理,使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在企業層面:不僅進入浦東的5300多傢外商投資企業和4600多傢內聯企業基本做到產權清晰、自主經營,而且占新區國有資產總額80%以上的各大開發公司也基本做到瞭股份制企業法人財產權、股權(資產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初步建立瞭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構成的法人治理結構,邁出瞭企業改制的實質性步伐,在市場競爭中增強瞭實力。在市場層面:積極培育規范的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建築營造市場和保稅生產資料市場。在社會層面:強化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開發機制上:創造瞭多元化融資的成功經驗。在浦東開發以來上千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利用外資占32%,銀行貸款占28%,企業自籌占30%,中央、市和新區三級政府財力占10%。特別是在小區開發中,首創瞭“成片規劃、滾動開發”的新模式,加快瞭土地資本向貨幣資本的轉換,有效地促進瞭土地資本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結合,滿足瞭各重點小區開發初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

鄧小平同志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他又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浦東開發要構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結構,尤其是接受知識經濟、高科技時代的挑戰,必須對原有的產業形式進行重整和升級,確立以基礎設施、金融貿易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牽引的產業升級戰略。這不僅體現瞭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而且也是為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發展空間和增添結構活力、聚集產業能量。

(三)產業升級創新

體制創新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重中之重。浦東是上海市領導下的一個邊界開發區,它的體制創新既要強調超前領先、兼容國際慣例,同時也要兼容正在改革中的國內體制,浦東新區要創造符合國際慣例、具有國內先進性的體制模式。浦東的體制創新緊緊圍繞四個“一”展開:一個核心,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運行機制這個核心;一個根本問題,即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個關鍵環節,即狠抓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做到“小政府,大社會,大市場,大服務”;一個長遠基礎,即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制,依法治區,確保新體制運行公平、公正、有序,且富有活力與效率。

多效保濕美白面膜|多效保濕美白面膜推薦

其次,註重人才資源開發目標管理的創新。在開發戰略上,把人才資源開發納入到浦東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系統、大循環中去。在開發對象上,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傢公務員隊伍;造就一支善經營、會管理的管理人員隊伍;培養一支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在開發環節上,要使預測與規劃、培養與使用、配置與管理三個基本方面,相互補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開發內容上,註意把重點轉移到提高人才資源的質量,優化人才資源的結構,開發人才資源的潛能,形成包括人才的培養和評價機制、選拔和使用機制、激勵和保障機制、配置和調控機制在內的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機制。

第四,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前提下,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之時,亞洲出現金融危機,使東南亞一些國傢和地區失寵,國際遊資又急於尋找出路,浦東開發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大發展。



浦東的發展之所以要創新,是因為浦東開發是一項史無前例的跨世紀宏偉工程,無先例可援,更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因為處於世紀之交的浦東開發開放,既充滿機遇,也面臨挑戰。如果要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領先一步,發揮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隻能依靠創新,而且是全方位的創新。

按照“規劃先行”的開發思路,浦東制定瞭堪稱世界一流的城市形態和小區規劃,堅持以高標準、系統化的規劃指導高起點開發。陸傢嘴開發區在全國率先采用國際咨詢的形式,經過英、法、日、意、中五國專傢的設計,以及10多個國傢的30餘位專傢17輪討論深化,歷時兩年,高質量地完成瞭陸傢嘴中心區城市規劃。接著,又邀請英國專傢進行交通規劃設計咨詢,邀請加拿大和日本專傢分別編制不同區域的城市設計咨詢或環境設計,邀請法國專傢設計城市主幹道——世紀大道兩側的建築規劃,使得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形態規劃、交通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配套完善。“規劃先行”的作法,一方面保證瞭開發有序性,另一方面也創造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對投資者產生瞭強烈吸引。很多投資者就是因為看中高水準的規劃而下決心在浦東投資的。到20世紀末,浦東的城市化面積將達到100平方公裡,而上海市和浦東新區的規劃部門已完成瞭200平方公裡內的詳細規劃。這就使浦東的開發在嚴格的規劃管理下,按照預期的目標有步驟地展開。

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開發開放浦東成為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構想之一。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國際、國內政治風波中之所以能夠巋然不動的根本原因時,明確地指出瞭一個基本事實: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巍然屹立。據此,他多次強調:“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佈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不但這一屆領導人要堅持,下一屆、再下一屆都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他叮囑道:“要把進一步開放的旗幟打出去。”他緊接著果斷地提出瞭中國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創新舉措——開發開放浦東。1990年春天,他視察上海回到北京後,非常鄭重地對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說:“我已退下來,但還有幾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什麼力量促使浦東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呢?我們深感這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堅持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結果。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傢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認為,從創新的角度來認識浦東開發開放走過的歷程,充分證明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充分證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斷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績豐功。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成就,從本質上說,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個典型范例,是鄧小平理論與浦東開發開放實踐有機結合的豐碩果實。因此,它應當歸功於鄧小平理論,歸功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歸功於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同時,也凝聚著上海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的心血,凝聚著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的支持。

第三,20世紀80年代我國首先開發瞭沿海5個經濟特區,然後由北向南縱向延伸,開發瞭14個沿海城市;90年代我國的對外開放又向長江流域以至中西部地區呈橫向深入。浦東位於這一縱一橫T形開放總格局的交匯點上,開發開放浦東有利於中國的對外開放形成南北與東西呼應、沿海與沿江並舉的戰略佈局。

浦東開發開放是一項跨世紀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抓好重點,帶動面上工作。這也是鄧小平方法論中極富有實踐意義的重要內容。他當年曾提出創辦經濟特區,以此為樣板發揮示范、導向作用;後來親自倡議並全力支持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以此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浦東新一輪開發提出的“集中兵力、縮短戰線、擴大戰果”的戰略方針,就是對鄧小平科學方法論的準確把握。據此,在推進浦東開發實現跨世紀發展目標的進程中,我們將推進全局與重點突破有機結合,堅持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統一,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地推進浦東開發,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積小勝為大勝,環環相扣地朝著既定目標推進。

(二)體制創新

(四)集聚人才資源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直強調兩個“難得”:一個是機遇難得,一個是人才難得。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必須要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和人才,就無法真正抓住機遇,也無法用好機遇;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的根本推動力量。為此浦東新區實行人力資本積累優先戰略和政策,加快構築人才資源高地,形成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原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9年第2期)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以及加快實現上海“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戰略要求,我們的遠景目標是,到2010年,一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000億元,人均GDP達到20萬元,產業結構趨向高度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傢和地區水平,基本形成與“振興上海、輻射長江、服務全國”相適應的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二是外環線內五大綜合分區基本建成,集中城市化地區達到200多平方公裡,形成功能特色分明、城鄉一體、多心組團、扇面展開、浦東浦西城區一體的現代化新區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三是在集聚國內外大批金融、商務和企業機構的同時,對內增強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服務功能和輻射作用,對外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中心作用,成為通江達海、聯系內外的重要樞紐,基本形成國內外經濟聯系廣泛的全立聯動發展格局;四是進一步推進“企業、市場、社會、政府”四個層面整體配套改革,確立體制優勢,完善法制規范,優化經濟調節體系,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運行機制,推進新區經快速有序發展,基本形成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運行機制和經濟調節機制;五是以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建成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事業體系,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並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力求經濟、社會、環境和城市的協調統一,基本形成文明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把浦東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區,使之成為21世紀新上海的象征,成為聯系國際與國內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2.在“怎樣開發建設浦東”問題上,堅持“法規和規劃先行”的思路。根據鄧小平同志關於“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和“要聚精會神把長遠規劃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廣泛總結和借鑒國外新興城市建設和沿海經濟特區開發建設成功做法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浦東開發建設的定位,提出瞭“法規和規劃先行”的開發思路。

一是抓金融貿易先行。浦東在金融貿易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采取瞭一系列大動作:1.實行融資方式和渠道的創新。組織國內“銀團”聯手為重大工程融資;擴大授信方式,引入循環貸款、按揭貸款等先進運行方式;為外商投資增設政治風險險種等。2.金融體制創新。1991年,中國農業銀行浦東分行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準,開始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試點;1996年,根據中央賦予浦東的新一輪功能性政策,浦東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試點。3.保險改革邁出新步伐。1996年上半年中保集團上海浦東人壽險、財產險機構的組建,太平洋保險公司與平安保險公司即將實行財產險和人壽險機構的分設。4.率先實行金融開放,從而使一批外資金融機構先後進入上海。1997年,中央又正式批準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試點。5.率先對國內開放外貿市場,允許國內外貿公司在浦東新區設立子公司。與此同時,浦東新區在率先對外開放商業零售領域的基礎上,又率先對外開放貿易,進行瞭組建中外合資外貿公司的試點。浦東新區在短短幾年內迅速集聚瞭幾千傢中外貿易公司、上萬傢商業企業,金融貿易業的增加值占新區GDP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10.7%上升到目前的20%。

二、勇於創新的社會實踐

二是抓高新技術產業先行。浦東開發以來,在抓緊對內對外招商引資,擴大引進的同時,浦東新區註重對引進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吸收創新,初步形成瞭六大支柱產業。在支柱產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多,名優產品多。在引進的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中,涉及國傢鼓勵發展的11個高新技術領域。有力地促進新區產業發展的高度和深度。在加強科技引進的同時,全力推動科技產業化工作,幾年來,共推動科技產業化項目141項,金橋開發區的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日立空調器有限公司等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在科技產業化方面的成功典型。目前,浦東新區已初步形成瞭以英特爾、惠而普和華虹NEC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以現代醫藥和基因工程為載體的生物技術和醫藥產業、以SGM轎車為龍頭的機電一體化產業、以現代農業為示范的高科技農業和種子工程,以及現代傢電、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群。

觀念創新首先是基本思路創新。從浦東開發建設初期開始,我們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的精神為指導,圍繞“浦東開發開放定在什麼位置”“怎樣開發建設浦東”“建設什麼樣的浦東”等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梳理基本思路。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開發建設的每一進展,都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解放思想、觀念創新的結果;隻有圍繞浦東開發開放這個中心,解放思想、觀念創新,才能形成推進浦東開發建設的新思路,尋找解決浦東開發建設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新方法,提出加快浦東開發建設步伐的新舉措。這些是我們十分重視觀念創新的重要原因。

“八五”期間,我們重點推進金橋現代工業區的興建,獲得瞭中外矚目的先發效應。“九五”開局,我們制定瞭“三張時間表”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1996年的重點是陸傢嘴沿江中心城區形態開發的“四個一”工程和東西兩翼齊飛的基礎設施建設。陸傢嘴金融中心區濱江大道二期、中心綠地等的眾多樓宇的林立,形成瞭浦江兩岸的壯觀景色。黨的十五大召開後,我們圍繞浦東跨世紀發展目標,繼續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搞開發。在區域開發上,重點抓“一道三區”,即花兩年時間全線打通世紀大道,以此帶動陸傢嘴金融中心區、竹園商貿區、花木行政文化區的形象和功能開發;在基礎開發上,重點抓“一線三港”,即地鐵二號線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外高橋港區、信息港的建設;在功能開發上,重點抓“一高三大”,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大銀行、大市場、大項目,形成領先全面的產業優勢。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上,重點抓“一江三橋”,即構築以張江高科技園區為“龍頭”,串聯金橋現代工業園區、外高橋保稅區和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廊,積極推進生物工程和醫藥、微電子、計算機、通信、光機電一體化、現代農業設施等高科技產業化。

1993年,鄧小平同志在浦東的熱土上,發出瞭“喜看今日路”的贊嘆。今天,目睹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我們感覺到,鄧小平同志當年所贊嘆的,不僅是浦東的形態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是在他的光輝理論指引下,浦東發開放所走出的一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之路,一條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一條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之路,一條能使我們走向繁榮富強的康莊大路。我們將沿著鄧小平同志指引的這條大路,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地一直走下去。

鄧小平同志倡導和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的“開發開放浦東”這一舉措,不僅是順時應勢的科學抉擇,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跨世紀創新。



開發開放浦東這一創新舉措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在於:一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的實踐,形成瞭巨大的精神成果——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理論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強大精神支柱,尤其是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及有關浦東開發開放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浦東開發開放奠定瞭堅實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推動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和經濟特區的發展實踐,為浦東開發開放提供瞭雄厚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更為重要的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帆。黨的十四大,黨中央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構想,明確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的新飛躍。”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總書記再次要求進一步搞好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前面,發揮對全國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對浦東開發的關心和推動,成為我們勇於創新、善於創新,把浦東開發推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按照鄧小平同志的囑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上海市委、市政府調動全市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全力以赴推進浦東開發建設;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也積極參與、大力支持,使浦東開發開放在短短幾年內實現瞭令人驚嘆的巨變。

一、順時應勢的創新舉措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走出浦東開發創新之路

浦東開發以來,浦東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在上海市的經濟發展排行榜上直線上升:GDP占全市比重由1990年的1/12上升為1997年的1/6,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由1990年的1/9上升為1997年的1/5,外貿出口占全市的1/4,引進外資占全市的1/3。隨著一項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開工和竣工以及各開發小區的初具規模,浦東城市和農村的面貌發生瞭巨大變化。1998年,雖然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浦東GDP仍然保持16%的增長;引進外資的資金數和出口創匯數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浦東開發開放緣於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同志對浦東開發開放有過一系列重要論述,如“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等。這些論述使我們清醒地認到;浦東開發開放將是一個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

首先,註重在營造人才資源開發良好的環境上創新。做到打破地域、行業、部門、職業的限制,保證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的規模流量和合理流向,基本滿足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人才需求。1993年以來,從外省市引進各類專門人才5000餘人,重點是規劃建設、經濟法律和與新區主導產業相關度較高的各類專業人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650人。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挖掘育才資源,引進海外智力,努力提高育才效益,強化人才資源的內生能力和增長機制。新區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已基本形成,近10萬人次參加瞭各類學歷和能力培訓。

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和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反復論證後,作出瞭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決策。1990年4月18日,李鵬總理來上海宣佈中央的決定,並向全世界表明:“這是我們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從此,正式拉開瞭浦東開發建設的帷幕。

第三,註重人才資源開發措施的創新。在人才培養方面,註意提高全社會對人才資本的投入,形成以利益為導向的投資回報機制。合理制定企事業單位職工培訓基金的提取比例,倡導集約化的培訓方式,提高使用效益。強化各類崗位培訓的剛性,促進人才素質的復合性發展。探索大學科研所博士後流動站的一體化人才基地建設,強化高層次人才的內生能力。在人才引進方面:著眼於對海內外中高級人才和全國重點院校本科以上應屆畢業生的吸納,做好人才資源的戰略性儲備。通過各種優惠政策的牽引,使新區每年引進、接收上述兩類人才的總量保持在4000人次以上的水平。在人才使用方面:建立人才評價政策、人才市場政策和人才考核政策,重點推行人才的社會化評價、認定政策,強化職務聘任制度和執業資格制度;重點推行以人才工作實績為標準的人才考核政策。同時,註重對人才面試、人才測評、人事考核、人事診斷、預測規劃、薪資設計、職業生涯設計等各類人事制度的完善。在人才激勵方面:新區制定瞭企業與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市場工資政策,完善財政撥款單位的績效工資政策,充分發揮工資報償的激勵作用。探索企業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購股期權”等風險補償機制,“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快實施社會化、貨幣化的人才福利政策,在住房津貼、購房貸款、養老保險等方面對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給予政策傾斜,探索以固定工作年限替代現行退休制度,使中高級人才退休年齡得到適當延長,更好地發揮“銀色人才”的作用。

(五)投資環境建設開架美白面膜|開架美白面膜推薦的創新

遵照鄧小平同志關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以及“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的指egf修護精華液|egf修護精華液ptt示,浦東新區推行瞭“用一流的黨建帶動一流的開發”為核心內容的系列投資軟環境建設。

一是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質量。新區行政機構的設置隻設11個委辦局,行政公務人員的數量比一般區縣減少三分之一。雖然機構小、人員少,但新區行政機構始終堅持在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為瞭改善招商引資的服務,新區行政機構在內外資項目審批上實行“一門式”服務、“一口式”收費,把各種審批程序放在一個場所,不出門可以辦妥各種手續,杜絕亂收費現象,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二是重點抓好領導幹部和黨政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在開發建設初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就明確而又嚴格地在土地批租、工程承發包和親屬子女安置等方面設定瞭三條“高壓線”(領導幹部不準直接談地價,不準參與工程承發包,不準為親屬和子女的動遷、安置打招呼),形象地警示各級幹部。從1995年起,新區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連續三年花大氣力抓瞭黨政機關的“思想作風養成教育”,即在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中養成廉潔、高效、公正、優質的好風氣,使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黨政幹部耐得住艱苦,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三是建立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新區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特點,在對已暴露出的問題決不手軟進行及時處理的同時,將關口前移,推出瞭一系列建立監督制約機制的具體措施。針對工程建設項目中私下交易帶來的種種問題,成立瞭“建築營運中心”,把工程建設項目引入市場,實行公開招標;針對醫藥、學校等事業單位藥品采購及購置器材物品中的回扣、假冒偽劣的情況,建立瞭“社會資源配置中心”,商品公開交易,監察、質檢部門現場監督;針對“征、管、查”三位一體稅務專管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實行征收、管理、稽查和稅務代理四權分離的稅收征管新體制;針對鄉鎮企業集體資產的流失問題,實行鄉鎮企業會計委派制度,等等。新區黨工委還針對市場經濟環境下幹部犯罪隱蔽性強的特點,實行由組織、紀委、監察和宣傳部門聯手對幹部進行綜合考察及幹部交流、輪崗和離任審計制度。

浦東地處中國沿海城市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對外面臨太平洋和東南亞,對內背倚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獨特。與浦東僅一江之隔的浦西,集中瞭中國大陸門類最齊全、協作條件最便利、綜合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最強的制造業體系,在人才、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綜合優勢。但是,在1990年前,與浦西繁華都市相望的浦東,發展卻十分落後。在中國現代史上,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一些仁人志士對改變浦西浦東極不對稱的發展格局,有過許多設想,但都未能如願。為什麼這些美好的歷史夙願難以實現,歷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一種發展的創新理念,如果缺乏事物發展的現實基礎及得以實現的機會和條件,再美好的藍圖也隻能是空想。

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之本

綜上所述,“開發浦東”這一跨世紀的創新舉措,新就新在它提出瞭一種發展的新戰略,一種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世界現代經濟發展史證明:一個國傢增長勢頭旺盛的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聚集於某些城市和地區;這些城市和地區具有的人才、資金、商品、技術、信息聚散功能和創新功能,往往是影響和帶動其周邊地區的“發展極”。開發開放浦東的根本意義就在於,把浦東迅速培育成一個具有強大吸引力、輻射力、競爭力的經濟、金融、貿易的“發展極”,帶動其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新飛躍。

創新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創新是能動的反映論,它不僅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能動的飛躍。換言之,如果說,鄧小平同志提出開發開放浦東這一創新舉措是前一種飛躍的話,那麼,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巨變就是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社會實踐的後一種飛躍。回顧浦東開發開放走過的歷程,我們深刻體會到,創新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浦東開發開放所作出的戰略決策、戰略部署為指導方針,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科學理論精髓,緊密聯系浦東開發開放的實際,形成實現浦東跨世紀發展目標的新思路,尋求解決開發建設過程中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的新方法,推出加快浦東開發開放前進步伐的新舉措,不斷開創浦東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新局面。

(一)以鄧小平氨基酸深層潔顏霜|氨基酸深層潔顏霜推薦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勇於開拓創新

鄧小平同志不僅倡導瞭浦東開發開放,而且還就開發浦東、事關全局,提高起點、後來居上,突出重點、金融先行,面向世界、全面開放,發揮優勢、兩個帶動,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到底、毫不動搖等問題作瞭一系列重要指示,成為浦東開發開放寶貴的政治資源和精神財富。我們有幸參加瞭鄧小平理論在浦東的實踐,應當更加認真地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更加自覺地運用鄧小平理論指導開發開放的實踐。因此,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特別是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同志關於浦東開發開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此作為實現浦東開發開放跨世紀目標、一直到建成的根本保證。

浦東開發開放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實踐,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浦東開發開放所作出的戰略決策和部署,是鄧小平理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黨的十五大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制定瞭宏偉藍圖,為浦東開發開放的跨世紀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創新明確瞭內容。

浦東開發開放跨世紀發展呼喚新的創新,要求我們的思想認識有新的突破。這包括:能不能繼續堅持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髓和“三個有利於”標準,更深層次地破除錯誤的“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僵化思維模式;能不能進一步“破圍墻”,打破自我禁錮和對外封閉,把全國、世界的智力、資源、資金引入浦東;能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有效地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能不能依據新的開發實踐來重新認識、繼續創新等內容。

(二)抓住浦東開發建設中的重點問題,突出重點創新

20世紀末是加快浦東形態和功能開發,加快實現上海“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目標的關鍵時期。新區將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面,發揮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的要求,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跨世紀發展的目標,基本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框架,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機制框架,基本建成金融、貿易和高新技術產業主體的經濟結構框架。

美白霜哪裡買|韓國美白霜推薦

按照這一工作思路,一是不斷加大社會事業的投入。浦東開發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每年新建學校、醫院、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均超過100個,投入資金10多億元;新增綠地34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由1993年的0.54平方米增至3.45平方米,高於上海市的人均水平。二是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廣泛深入地組織開展瞭群眾性創建活動,尤其是在外商投資區域、外商投資企業開展創新文明開發園區、文明單位活動,在農村地區率先開展創建文明村活動,大大提尚瞭新區整體的文明程度;浦東開發以來,已建成上海市和新區文明社區2個、文明小區92個、文明開發園區6個、文明單位418個,增長幅度居上海各區縣之首。三是持續開展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實事工程。新區開通瞭全國第一臺“110報警”電話和“999市民救助”電話,在全國率先成立瞭“社會矛盾調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並初步形成瞭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服務、教育和管理“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對征地農民率先實行養老及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保障相分離”的新機制。四是註重社會矛盾的研究和化解,強化社會管理工作。浦東開發以來,浦東在加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已經轉移和安置瞭14萬征地農民,動遷瞭幾百萬平方米的居民、企業用房,相當於搬遷瞭一個中型城鎮,沒有發生大的震蕩,保持瞭新區社會的基本穩定。

(二)圍繞浦東開發開放跨世紀發展目標,堅持不繼創新

(一)觀念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要在不斷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前進。實現浦東跨世紀發展目標,我們當前面臨著如何繼續保持浦東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實現持續快速穩步增長;如何進一步拓展功能開發,為“振興上海、輻射長江、服務全國”作出更大的貢獻;如何加快引進高新技術和高級人才,構築科技和產業的新高地;如何進一步提高市民、村民的素質,營造文明進步的社會生態環境,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等挑戰與考驗。我們堅信,隻要我們始終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定堅持浦東開發開放不動搖的信念,就一定能使浦東開發開放在服務全國的創新之路上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把一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對外開放度不斷擴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社會全面進步的浦東新區帶入21世紀。

1.在浦東開發定位問題上,確立面向世界、率先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思路。鄧小平同志1991年初在視察上海時指出,深圳是面對著香港的,珠海是面對著澳門的,廈門是面對著臺灣的,而浦東是面向世界的;根據上述指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瞭“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我們在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時進一步提出,面向世界的浦東開發,不僅是指浦東的地理位置,而且是指浦東的開發規模必須是21世紀世界級的;浦東開發的規劃必須是達到世界標準的;浦東開發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開發智力源於五大洲四大洋;浦東開發的運作方式與國際接軌,浦東開發的目標是融入世界經濟,特別是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進程的。所謂運作方式與國際接軌,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對國際、國內市場雙向介入。到1998年底,在利用兩個資源方面,浦東新區成功地引進瞭150億美元協議外資和150億元內聯資金,獲得瞭400億元的中、外資銀行貸款;在市場的雙向開放方面,新區通過功能性政策的先行先試,率先向國際、國內開放瞭金融、貿易、商業、房地產、人才和勞動力市場,提高瞭社會資源的市場配置程度,擴大瞭浦東的對外開放度和市場準入度,使浦東成為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連接點。

第二,它反映瞭城市和地區發展的客觀規律。鄧小平同志選擇開發浦東作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是有其充分的客觀依據的。首先,浦東獨特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位置及可能形成的邊際效益,使其有望成為東太平洋最具開發潛能之地。其次,浦東開發依托具有雄厚經濟與科技基礎的“母體”——上海,有條件將國內外高新技術擇優引進、迅速消化、改進創新。

(摘自《開發開放:浦東邁向現代化》,中共上海浦東新區工作委員會)
arrow
arrow

    nge674u7t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